派系,威胁皇权集中。
在于国公死后的这些日子,他甚至私下忧虑。
怡红院如今的民心号召力是否太过旺盛,若与寒门势力结合,会不会动摇根基?
可转念一想,上月青州、永州的百姓因“蓝星民生理念”对怡红院赞誉有加,民间甚至流传“怡红院懂民心”的说法。
若能借科举改良收拢寒门与百姓之心,既能稳固皇权,又能堵住“帝王不重寒门”的非议。
还能间接削弱怡红院的民间影响力,可谓一举三得。
次日的朝堂之上,争论声瞬间爆发。
“陛下,乔大人此疏恐有不妥!”
世家出身的刑部侍郎江城率先出列。
“各州府增设考场需耗银数万,国库本就紧张,此举实属浪费;”
“且寒门学子多生长乡野,见识短浅,考民生案例恐难登大雅之堂。”
“不如仍以经义取士稳妥,既符合祖制,又能选拔真正通晓典籍的人才!”
“江大人此言差矣!”
刚入阁的御史王彦立刻出列反驳,他本是寒门出身,对世家垄断科举的弊端深有体会。
“去年永州书坊因推广蓝星民生理念,引导学子关注民间疾苦,当年寒门学子中举者较往年多三成。”
“可见民生案例非但不浅,反而能激发学子务实之心!”
“乔编修的提议,正是让科举回归选贤任能、为民择官的本意,何来不妥?”
朝堂上顿时分成两派。
世家官员多反对,认为科举改革会损害其利益;
寒门出身的官员与务实派大臣则纷纷支持,主张打破垄断、革新取士制度。
争论声此起彼伏,几乎要掀翻殿顶。
南齐帝坐在龙椅上,目光扫过殿内,见不少新晋官员都暗中点头,更有几位老臣面露赞许,便知此事已不可逆。
他放下疏稿,声音沉得像墨,带着帝王不容置疑的威严:
“朕意已决!”
“科举改良先在盛京、永州两地试点。”
盛京为帝都,寒门学子聚集;
永州为南齐书卷气息最浓之地,且民生案例丰富,适合先行探索。
他看向阶下的乔章林,语气缓和了几分:
“乔爱卿,此事便由你牵头筹备,从考场选址到命题审核,务必做到公平公正,不可辜负朕与天下寒门的期待。”
乔章林躬身领旨时,青色官袍的袖口扫过地砖,竟比初见南齐帝时多了几分底气与坚定。
他知道,这道旨意不仅是对他个人的信任,更是南齐“寒门崛起”的第一道光,是无数寒门学子改变命运的希望。
消息传回怡红院时,时念正在书坊核对《蓝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