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承砚入园的日子,像一个小小的分水岭,悄然改变着这个家的节奏与重心。
第一天送园,场面远比谢艳玲预想的要“平静”。或许是那家家庭式幼托园温暖自然的氛围起了作用,也或许是林承砚骨子里继承了父亲的某种淡定,当谢艳玲蹲下身,告诉他爸爸妈妈下午会准时来接他时,这个小家伙只是眨了眨乌溜溜的大眼睛,看了看不远处正在玩积木的小朋友,又看了看面带鼓励的老师,然后松开谢艳玲的手,迈着小短腿,摇摇晃晃地走了过去,甚至没有回头。
反倒是谢艳玲,看着儿子那小小的、毫不犹豫融入新环境的背影,鼻尖一酸,眼眶瞬间就红了。一直站在她身旁、神色看似平静无波的林镇钦,适时地伸出手,揽住了她的肩膀,力道沉稳。
“他很棒。”林镇钦低声说,目光依旧追随着儿子的身影,直到他安全地坐到垫子上,拿起一块积木。
回程的车上,谢艳玲一直有些沉默。那种孩子骤然离开身边的空落感,以及对他能否适应新环境的担忧,交织在一起。林镇钦没有多言,只是默默地将车开到了“墨韵斋”。
改造后的“墨韵斋”静谧而温馨,早上的客人不多。顾老先生看到他们进来,有些意外,随即了然地点了点头。林镇钦要了一壶清茶,和谢艳玲在靠窗的位置坐下。
“孩子第一天入园?”顾老先生慢悠悠地踱过来,沙哑着声音问。
谢艳玲勉强笑了笑:“嗯,感觉……比想象中难熬。”
顾老先生浑浊却通透的目光扫过他们二人,淡淡道:“雏鹰离巢,总是如此。父母能做的,不是一直将他护在羽翼下,而是给他一片足够他扑腾的天空,然后,相信他。”
简单的话语,却蕴含着朴素的智慧。谢艳玲怔了怔,心中的郁结似乎疏散了些许。是啊,她和林镇钦为承砚精心选择这个幼儿园,不就是为了给他一片更自由、更适合他“扑腾”的小天空吗?那么,他们也需要学会放手和信任。
林镇钦端起茶杯,抿了一口,对顾老先生道:“谢谢。”
顾老先生摆摆手,背着手,又踱回了他的古籍区。
那一天,谢艳玲和林镇钦难得地在“墨韵斋”消磨了大半个上午。没有处理公务,只是静静地喝茶,看书,偶尔低声交谈几句。窗外阳光正好,书店里流淌着舒缓的音乐和淡淡的墨香。这种慢下来的、近乎“偷来”的时光,让谢艳玲因儿子离家而有些焦躁的心,渐渐沉淀下来。
她忽然意识到,承砚的入园,不仅仅是对孩子的考验,更是对他们夫妻二人生活模式的重新调整。他们需要适应孩子不再全天候依赖在身边的新阶段,需要重新找到二人世界的节奏和重心。
下午准时接回小承砚,小家伙看到爸爸妈妈,眼睛一亮,像只快乐的小鸟扑过来。老师笑着反馈,承砚适应得很好,午睡醒了稍微找了一下妈妈,但很快被安抚好了,吃饭也很主动。
听着老师的描述,看着儿子兴奋地比划着今天在园里玩了什么,谢艳玲心中那块大石终于彻底落下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欣慰与骄傲。
承砚的入园,像推开了一扇新的门。家庭的作息变得更加规律,围绕着孩子的接送、亲子活动、与老师的沟通,成了日常生活中新的固定项目。谢艳玲和林镇钦都努力调整着自己的工作安排,确保至少有一方能承担起接送的责任。
这种变化,起初带来了一些手忙脚乱。有时林镇钦重要的跨国会议时间与接送时间冲突,有时谢艳玲“心域”的关键节点恰逢幼儿园亲子活动。但他们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