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上下班,林颂和韩相一起回家。
“工作适应吗?老赵他们没为难你吧?”
“都挺好。
赵师傅人厚道,看我新来的,让我先跟着熟悉文件归档和会议记录。
小李他们也热心,有什么事都告诉我一声。”
林颂听得出来,韩相已经和科室里的人混熟了,一天功夫,融入得倒是快。
“那就好。”
林颂点点头。
“嗯。”
韩相应着,像是汇报工作一样,又说了几句,“今天下午厂办开会,讨论安全生产月宣传的事,我也去听了,意思是要抓典型,树榜样。
赵师傅让我试着先草拟个通知,看看怎么写合适。”
林颂听了:“这是老赵考你呢。
通知好写,抬头落款格式对了,事由说清楚就行。
关键是措辞,要体现厂里的重视,但又不能太强硬,让下面车间觉得是额外负担。”
“我也是这么想的。”
韩相接口道,语气里有了点请教的意思,“我看去年存档的通知,用的是‘望各车间高度重视,认真贯彻落实’,今年是不是可以加一句‘并结合实际’?显得更灵活些,也给下面一点自主权。”
林颂有些意外地看了他一眼。
这才多长时间,他不仅摸清了门路,甚至开始琢磨文件措辞背后的意味和灵活性了。
悟性确实高。
“可以。”
她肯定道,“加上这句挺好。
既传达了要求,又显得尊重实际。
你写吧,写好了给老赵看。”
“好。”
韩相记下了,犹豫了一会儿,问起林颂工会的工作。
“挺好的,很清闲。”
林颂很满意,虽然离她想象的养老生活有些差距,但已经在接近了。
不过说起养老生活,林颂思维突然跳跃到躺椅上——
在院子里放把躺椅,一边晒太阳,一边摇蒲扇,想想就幸福。
于是向韩相打听:“有没有人家淘汰下来的躺椅什么的?”
韩相沉吟了片刻:“我知道个地方,离小河村不远,是个旧物资回收站,附近村里和镇上处理旧家具杂物的,不少都往那儿送。
种类多,价钱也实在。
就是……得会挑,环境也乱些。”
“回收站?能进去挑?”
林颂来了兴趣。
“嗯,我跟看门的老头儿有点交情,能进。”
两人说走就走。
韩相骑车载着林颂。
山路有些颠簸,他骑得却很稳,遇到坑洼还会提前放缓速度。
林颂手抓着他腰侧的衣服,看着两旁的山景往后移,风吹在脸上,带着点初夏的暖意和草木清气。
那物资回收站很偏僻,在一个山坳里,几排简陋的砖棚和露天场地,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废旧物品,从破铜烂铁到旧书本报纸,再到缺胳膊少腿的桌椅板凳,应有尽有。
看门的是个叼着旱烟袋的老头,眯着眼睛打量人。
韩相下车,走过去,喊了声“孙伯”
,从兜里掏出包没拆封的经济烟递过去,低声说了几句。
孙伯脸上露出点笑模样,挥挥手,示意他们自己进去看。
一进去,林颂简直像掉进了宝库。
当然,这“宝库”
得带着淘金的眼光看。
韩相跟在她身后,也不多话,只在她看中什么东西,需要搬动或者仔细查看时,才上前搭把手。
他的眼光毒辣,经常能一眼看出家具的毛病所在。
林颂最后看中一把老式的藤编靠背椅,除了有点脏,藤条保存得还算完好,坐着也舒服。
孙伯开口要三块钱。
韩相上手摸了摸藤条,又看了看椅腿:“孙伯,这椅子有些年头了,藤条都晒松了,你看这儿,都快断了。
回去还得细细修理,费工费料。
一块,行就拿走,不行就算了。”
孙伯咂咂嘴,看看韩相,又看看林颂,最后挥挥手:“成成成,拿走拿走。”
林颂后来又看上了一个小巧的桌子,这个可以摆放在藤椅旁边。
只是那桌子有只桌腿比较短,韩相说回头找块木头削一个垫上就行。
最终,两人花了一块三。
韩相把藤椅绑在自行车后座的一侧,林颂抱着桌子。
回程的路上,自行车负重了不少,韩相骑得更加沉稳小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