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4包裹

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

着对老王头说。

包裹是继母周美娟寄来的,几块的确良布料,一包大白兔奶糖,两盒午餐肉罐头,还有几双尼龙袜。

东西不少,但林颂知道,这不过是继母笼络父亲的手段罢了。

她拿着包裹和信回到宿舍,没理会其他人好奇的目光,径直走到自己铺位前坐下,拆开了信封。

信是父亲林建国写的,字迹端正,前面照例是些不痛不痒的关怀和“安心工作、好好锻炼”

的老生常谈。

翻到第二页,重点来了:

“……小薇最近处了个对象,小伙子人不错,在市教育局工作,年轻有为,家里也是干部。

两人感情挺好,准备年底就把婚事办了。

你继母的意思,是想办得热闹点,毕竟是小薇的终身大事。

你爸我这心里,既高兴,又有点不是滋味。

颂颂啊,你一个人在那边……个人问题也要抓紧了。

遇到合适的,该定就定下来,别太挑。

爸知道你心气高,可女人家,总归要有个归宿……”

林薇要结婚了,啧,动作够快的。

继母周美娟这步棋,走得真是又稳又准,市局工作的女婿,足够她扬眉吐气了。

至于父亲说“不是滋味”

,恐怕也是觉得委屈了她这个远在山沟里的亲生女儿吧?

林颂把信纸折好,塞回信封。

-

次日,林颂去领了钥匙去看房子。

几排崭新的红砖房整齐地排列着,红砖墙,青瓦顶,每排之间留有宽敞的过道。

她停在最西头的平房前,拿出钥匙打开门上的挂锁。

推开院门,小院里夯实的黄土还带着湿气。

院子不大,方正,三面围着红砖墙,阳光毫无遮挡地洒进来,暖洋洋的。

林颂看了一圈,心里默默规划着:东墙根下搭葡萄架,夏天遮阴、秋天摘着吃;西墙根垒个鸡窝,养三五只下蛋的母鸡;院子中间开两畦地,种些时令小菜,葱蒜辣椒西红柿之类的。

再养一条小土狗……

林颂已经开始期待自己的养老生活了。

不过还得一段时间。

厂里创办厂刊,林颂作为负责人,事情不少。

这一天行政科办公室里,气氛比平时更紧张些。

几张办公桌拼在一起,上面摊满了稿纸、油印的征求意见稿、还有从各车间征集来的、字迹各异的投稿。

空气中弥漫着油墨和纸张的味道。

“小林,你看这篇机修车间张师傅写的技术革新小结,内容挺实在,就是这字儿……”

老赵推了推老花镜,一脸为难地指着一份稿件,“跟蜘蛛爬似的。”

“还有这篇,”

旁边的小李也插话,“是二车间刘红梅写的生产标兵事迹,跟表扬信似的,太直白了,缺了点深度。”

“后勤科老吴交上来的后勤保障计划,倒是规整,就是太干巴了,全是条目,没点血肉……”

林颂坐在位置上,手里拿着一支钢笔,面前摊着厂刊的栏目规划和稿件初审意见汇总。

她神情专注,目光快速扫过一份份材料,不时在稿纸上勾画几笔。

阳光透过窗户照在她沉静的侧脸上,显得格外干练。

“赵师傅,张连成那篇技术小结,内容确实有价值。

这样,您辛苦一下,把核心内容提炼出来,我这边找人配个示意图,这样既清楚又好看。”

“好嘞!”

老赵痛快答应。

“小李,刘红梅那篇,”

林颂转向小李,“事迹本身是亮点。

你跟她聊聊,让她回忆几个具体的小故事,比如怎么克服困难啊,怎么帮助工友啊,把细节补上,稿子就活了。

记住,要真实,别拔高。”

“明白,林姐!”

小李点头。

“至于老吴的后勤计划,”

林颂微微蹙眉,“内容没问题,但直接上刊确实太枯燥。

这样,把它拆解一下,融入‘服务保障大家谈’这个栏目,作为支撑材料,再配一篇短评,点出后勤工作对一线生产的重要性,这样就有深度了。”

她三言两语,条分缕析,把一堆杂乱的问题安排得井井有条。

办公室里原本有些焦躁的气氛顿时缓和下来。

大家纷纷领了任务,开始埋头干活。

这时,林颂的目光落在桌角那份简报上。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