勾连。
一下子把它按死,动静太大,吃相也太难看了。
官家面前,御史台那边,总得有个说得过去的交代。
更何况,它那些产业,那些船队、工坊、银钱网络,若骤然毁去,于国于民,也是损失,到时候,难免会有人借此攻讦咱家,因私废公,得不偿失啊。”
他像是在对李公公说,又像是在自言自语,剖析着其中的利害关系。
就在这时,书房角落的阴影里,一个一直默不作声的青袍文士,缓缓走了出来。
此人年约四旬,面容普通,唯有一双眼睛异常明亮,透着智谋与冷静。
他是蔡京的心腹幕僚之一,姓贾,名诩,与汉末那位毒士同名,其心思之缜密、手段之阴柔,亦深得蔡京倚重。
贾诩对着蔡京微微一揖,声音平和而沉稳:“太师明鉴,所见深远。
李公公所言,乃是雷霆手段,见效快,但后患亦不小。
那苏文翰既然敬酒不吃,我等的确无需再与他客气,但要取其产业,需用巧劲,需慢火炖煮,方能连肉带骨,尽入彀中,且不落人口实。”
蔡京转过身,看向贾诩,脸上露出一丝感兴趣的神色:“哦?文和(贾诩表字)有何高见?且细细道来。”
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第八十四章蔡京密谋(第22页)
贾诩从容不迫,缓缓伸出三根手指:“学生以为,对付苏家,可分三步走,环环相扣,循序渐进,方可竟全功。”
“其一,扶持对手,借力打力,乱其阵脚。”
贾诩目光闪动,“苏家虽大,但商场之上,岂无对手?江南之地,豪商巨贾并非仅他苏氏一家。
例如,那杭州的杨家,世代盐商,家资巨万,早对苏家掌控漕运、插手丝绸心生不满;还有那苏州本地的陆家,在银钱典当一行,亦被苏家压得喘不过气来。
太师可暗中授意,给予这些家族一些便利,比如,在漕运名额、盐引放、甚至官府的采购订单上,稍稍倾斜。
无需太多,只需让他们看到希望,感受到太师府的支持即可。
他们自然会为了利益,主动去寻苏家的麻烦,在商业上与之激烈竞争,挤压其利润空间,扰乱其经营步调。
此乃驱狼吞虎之计,既可消耗苏家实力,又可掩人耳目,让人以为只是正常的商业竞争,与我太师府无干。”
蔡京微微颔,眼中露出赞许之色。
此计确实老辣,无需自己直接出手,便可让苏家陷入商场的泥沼,疲于应付。
“其二,摸清网络,分化打击,釜底抽薪。”
贾诩继续道,语气依旧平静,却透着一股寒意,“苏家能在江南屹立不倒,其在官场的庇护网络至关重要。
苏州知府、两浙路转运使、乃至漕运衙门、市舶司……其中必然有不少人与苏家关系密切,收了苏家的好处,为其大开方便之门。
学生建议,立刻动用我们在江南的眼线和力量,详细排查,将苏家在官场上的这些‘盟友’,一个一个,都给我挖出来!”
他顿了顿,声音压低,带着一丝冷酷:“然后,或寻其错处,上本弹劾;或明升暗降,调离要害职位;或威逼利诱,使其倒戈相向。
总之,要逐步剪除苏家背后的大树,瓦解其在官场的根基。
一旦失去了官面上的庇护,苏家这头巨兽,就如同被拔掉了爪牙,再大的家业,也不过是砧板上的鱼肉,任人宰割。
此乃釜底抽薪之策,看似缓慢,实则直指要害。”
蔡京眼中精光一闪,此计更合他意。
他执掌权柄多年,最擅长的便是操控官员,玩弄政治于股掌之间。
清除苏家的保护伞,不仅能削弱苏家,还能借此机会安插自己人,巩固在江南的势力,一举两得。
“说下去。”
蔡京催促道,显然对贾诩的谋划极为满意。
“其三,寻找契机,罗织罪名,一击致命。”
贾诩的第三根手指放下,语气变得森然,“前两步,是铺垫,是削弱。
待其商业受损,官场根基动摇,内部人心惶惶之际,便是我们给予最后一击之时。
苏家产业庞大,账目繁杂,岂能毫无疏漏?漕运之中,夹带些私货,偷漏些税银;银钱铺里,做些高利放贷,违规经营;甚至……可以‘现’他们与北地辽金有些不清不楚的‘勾结’,毕竟,他们的商队可是走南闯北。”
他脸上露出一丝阴冷的笑容:“届时,只需寻一个看似‘偶然’的契机,比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