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字体:

第25章 借题发挥,克爱克威

首页 书架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

甲八九十人,三甲二百余人,排名有先后。

    同进士出身略微差半筹。

    朱翊钧颔首,以示了然。

    又转而看向陶大临:“我记得陶学士是翰林院编修出身,那应当是中了一甲?”

    英宗以后惯例,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院编修,另外从二甲、三甲中,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,称为“选馆”。

    这二者,历来有储相之称。

    陶大临恭谨回道:“微臣是嘉靖三十五年进士,一甲第二。”

    朱翊钧本想叫一声陶榜眼,话到嘴边又觉得太拗口,干脆还是继续叫学士:“难怪陶学士好学问。”

    说罢,又看向余有丁:“余探花我知道,嘉靖四十一年一甲进士第三。”

    余有丁愣了愣,不知道自己为何莫名其妙地简在君心,只得拱手。

    朱翊钧略过他,看向陈栋:“陈学士也是翰林院编修出身?”

    陈栋在诸多讲官中,非常醒目,却没什么存在感。

    醒目是因为,其人长得很有特点——瘦,格外地瘦,不是那种刀削斧砍的瘦,倒像是营养不太好的瘦弱。

    没存在感则是因为,陈栋讲学时惜字如金,除了释义从不说多余的话,整个人内敛而深沉。

    陈栋回道:“微臣,嘉靖四十四年一甲进士第三”

    不等朱翊钧一一问过去,剩下的讲读官们,各自报上出身。

    朱翊钧很有耐心地听着。

    眼前这些人,便是大明朝的“储相”,或者说,少壮派的领衔人物。

    如今他既有锦衣卫保驾护航,又得了高仪认可,是时候尝试接触这些文官中坚了。

    诸多讲官逐一报上出身,朱翊钧尽数记在心中。

    这才又看向昨日告假的马自强、陶大临:“马学士与陶学士昨日告了假,本宫听闻,是去礼部部议了我皇考的谥与庙?”

    两人对视一眼,齐齐答道:“殿下,确有此事。”

    谥号和庙号,是对一名皇帝一生作为的盖棺定论。

    好,还是坏,总要有个说法。

    就像在六月初一那天的劝进,笺上撰词有一句“国家之兴越二百载,贤圣有作盖六七君”。

    国朝至今十二代,历时二百年,可以称为好皇帝的,大概六七人。

    至于其余的皇帝?那就在尽不言中了。

    为什么好皇帝是六或七呢?

    就是因为大行皇帝,还没有盖棺定论,贤与不贤,尚在两可之间。

    朱翊钧沉吟一下道:“既然说到此……”

    “本宫跟随各位先生,修习大学、尚书,先古圣王之故事渐渐知晓。”

    “若以四书五经观之,诸学士会如何评述我皇考呢。”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