时光荏苒,如白驹过隙。林承砚两岁多了,语言能力爆发式增长,从简单的词语进阶到能说出完整的短句,对世界的好奇心与日俱增,俨然成了别墅里最忙碌的“小探险家”。谢艳玲与林镇钦合作的“智慧社区情绪健康”项目,在经历了初期的磨合与探索后,成功在一个高端社区落地了试点,收集到了宝贵的一手数据,验证了技术路线的可行性,但也暴露出了更多需要优化的细节和规模化推广的挑战。
生活仿佛进入了一种新的稳态。谢艳玲的“心域”在成功推出“灵眸”系列后,稳扎稳打,一方面持续迭代产品,另一方面开始探索与企业端(EAP员工援助计划)的合作,业务版图稳步扩张。林镇钦的林氏帝国则在科技生态布局和传统产业升级的双轮驱动下,业绩持续增长,但他肩上的全球战略压力和来自各方势力的审视也丝毫未减。
他们依旧忙碌,但似乎都找到了一种与忙碌和平共处的方式。家庭的晚餐时间被神圣化,除非极端情况,否则绝不占用。周末至少有一天,是完全属于小承砚的“家庭日”,他们会带他去公园、博物馆,或者只是在别墅的花园里,陪他观察蚂蚁搬家、给花草浇水。
平静之下,新的萌芽也在悄然生长。
第一个新芽,来自谢艳玲内心深处的渴望。
一次,她陪同林镇钦出席一个慈善晚宴,晚宴的主题是支持偏远地区的儿童教育。台上,一位来自山区的女教师动情地讲述着她在资源匮乏的情况下,如何依靠有限的工具和无限的热情,点燃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。谢艳玲在台下听着,看着屏幕上那些孩子们纯真而渴望的眼神,心中某根弦被深深触动了。
晚宴结束后,在回家的车上,她显得有些沉默。
“怎么了?”林镇钦敏锐地察觉到她的情绪。
“没什么,”谢艳玲摇摇头,目光望着窗外流光溢彩的街景,轻声道,“只是觉得,我们做的事业,虽然也在创造价值,但似乎……离那些最本质、最迫切需要帮助的人和事,有点远。”
林镇钦侧头看了她一眼,没有立刻回应。他理解她的感受。当财富和成就积累到一定程度,人会本能地开始追寻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认同。
几天后,谢艳玲向“心域”的核心团队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:启动“心域·启明”公益计划。利用“心域”的技术和内容优势,为资源匮乏地区的学校和孩子,提供低成本的情绪健康筛查工具和心理健康课程支持。
这个提议在内部引发了一些讨论。有人认为这会分散公司资源,影响商业化进程;也有人担忧公益项目的投入产出比无法衡量。但谢艳玲态度坚决。
“ ‘心域’的初心,是关注人的内心世界。这份关注,不应该有地域和贫富的界限。”她在会议上如是说,眼神清亮而坚定,“商业成功让我们有了能力,而能力越大,责任也越大。‘启明’计划或许短期内看不到经济回报,但它能带来的社会价值和品牌内涵,是任何广告都无法比拟的。更重要的是,它让我们做的事,更有温度。”
她的坚持和清晰的愿景,最终说服了团队。“心域·启明”计划开始悄然筹备。谢艳玲亲自牵头,组建了一个小而精的专项小组,低调而迅速地推进起来。
第二个新芽,则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荆棘,悄然探出头。
林氏集团一年一度的战略务虚会在一处风景秀丽的度假村举行。这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,是评估并调整集团未来三年的投资组合。作为集团总裁,林镇钦需要在众多项目中做出取舍,将资源更加聚焦于具有战略意义和最高回报率的领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