皇佑三年的初秋,汴京的暑气尚未完全消退,但早晚已带了些许凉意。陈砚秋坐在礼部衙署的直舍内,面前摊开着一本《太常因革礼》,目光却凝在窗外一株开始泛黄的梧桐树上,神思不属。
漕粮改道真定府的消息,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,在他心中持续激荡着涟漪。那矾水密写的“候北风起”,以及真定府驻军将领韩似道与朝中那位“提线人”的同乡之谊,像两根冰冷的刺,扎在他的心头。粮食,军权,边关,这些要素组合在一起,指向的可能性令人不寒而栗。
然而,他身处礼部,职权所限,难以直接插手漕运或军务。他需要一个更合理的借口,去接触可能与这些阴谋相关的信息和档案。川蜀,这个在汇票事件中频繁出现的地域,再次进入他的视野。川蜀不仅是交子的发源地,茶马贸易的重要一端,更是多年前那场不了了之的科举赈灾银两贪腐案的发生地。
那起旧案,如同一个被刻意遗忘的脓疮,或许内里依旧在溃烂流毒,并与如今的种种异常隐隐相连。
机会来得有些偶然。这日,礼部尚书召集各司郎中、员外郎议事,提及官家有意整饬礼制,命礼部协同太常寺、秘书省,检视近年各项典礼、祠祭的仪注、用度记录,以备修订。其中便包括各地官祭、尤其是涉及前代名臣、先贤祠庙的香火、祭品开支账目。
陈砚秋心中一动。他记得,川蜀地区有多处纪念诸葛武侯、李冰父子等先贤的祠庙,其祭祀用度,按例由地方州府上报,并最终在户部、度支等机构留有档底。而茶马司,作为掌管与西南少数民族茶马互市的重要机构,其账目虽主要归三司管辖,但因其涉及“怀柔远人”的国策,部分赏赐、宴劳周边部族首领的仪式性开支,也可能在礼部留有备案或抄录。
或许,他可以借此机会,以核查祭祀用度、比对地方上报数据是否合规为由,申请调阅一些相关的旧档,其中或可夹杂一些他真正想查看的内容——比如,茶马司的账目。
他仔细斟酌了措辞,在议事结束后,找到分管此事的礼部侍郎,恭敬地提出:“侍郎大人,下官以为,整饬礼制,核查用度,当从往来繁杂、易生疏漏之处着手。川蜀路远离京畿,祠庙众多,祭祀频繁,其账目往来或可作为重点检视之区。下官愿请缨,协查川蜀相关卷宗。”
礼部侍郎是位严谨的老儒,闻言抚须沉吟片刻,觉得陈砚秋所言在理,且态度积极,便点头应允:“陈主事有心了。也好,秘书省后楼存有各地上报的祠祭账目副本,你可先去那里调阅。若需核对三司原始档册,再按程序申领勘合便是。”
“下官遵命。”陈砚秋压下心中的一丝激动,躬身领命。
秘书省后楼的档案库,光线昏暗,空气中弥漫着陈旧纸张和淡淡防蛀药草的气味。高高的书架排列整齐,上面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卷宗册簿。陈砚秋在档案吏的指引下,找到了存放川蜀路账目的区域。
他先是按部就班地翻阅那些记载着祭祀用度的册子,青城山丈人祠、成都武侯祠、灌口二郎神祠……一笔笔香烛、牲牢、帛币的支出,看似琐碎,却也是了解地方财政运作的一个窗口。他看得仔细,不时用随身携带的纸笔记录着什么,俨然一副恪尽职守的模样。
如此过了两三日,他将川蜀祠祭的账目大致梳理了一遍,并未发现明显的异常。随后,他便以“核对地方祭祀宴劳与茶马司相关赏赐是否有重叠冒领”为由,按照程序,申请调阅皇佑元年至三年间,川蜀茶马司的部分账目副本。
茶马司的账册显然比祠祭账目要厚重和复杂得多。里面详细记录着以茶叶、丝绸、盐巴等物交换马匹的数量、价格、时间、交易对象(各部族名称),以及运输、仓储、人工等各项开支。陈砚秋沉下心来,一页页仔细翻阅。
他的目光重点落在那些数额较大的支出,以及名目为“损耗”、“折损”、“意外”等核销的款项上。多年的经验告诉他,问题往往隐藏在这些看似合理的名目之下。
时间一点点过去,库房内只听得见纸张翻动的沙沙声。当陈砚秋翻到皇佑二年下半年的账册时,他的手指停在了一页记录上。
这一页记载着数笔因“路途险远,马匹倒毙”而核销的款项,总金额高达五千余贯。核销的理由是“依例准销”,后面附着几位经办官吏和核准官员的签押印鉴。
金额本身在茶马司庞大的交易额中并不算特别突出,但陈砚秋却注意到一个细节:这几笔核销的日期非常接近,且核销依据的“例”,似乎引用的是一